2022年1月起,建築週報取消《報告》專欄,改為即時登錄於本索引網頁
<報告閱覽>相關訊息區分為〔報告〕〔書訊〕兩大類
2023 | 〔報告〕 〔書訊〕 | ||||
2022 | 〔報告〕 〔書訊〕 |
藝術科系開學書單|藝術學群|藝術理論、繪畫鑑賞、創作實踐 | 典藏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artcobooks/content-115648.html
藝術科系開學書單|藝術學群|藝術理論、繪畫鑑賞、創作實踐 | 典藏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artcobooks/content-116468.html
藝術科系開學書單|藝術學群|藝術理論、繪畫鑑賞、創作實踐 | 典藏ARTouch.com
。。。。。。。。。。。。。。。。。。。。。。。。。。。。。。。。。。。。。。。。。。。 。。。。。
博客來 - 臺北.城市.博物館 Taipei.City.Museum
https://bookstore.artouch.com/product/9786267031766/
作者:殷寶寧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3/09/15
目錄
序論(節錄)
前言
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全球的博物館世紀。觀察國際間幾座居領導地位的巨星博物館近年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以博物館作為引導都市發展、都市空間再生、城市競爭軟實力硬底子根基的現象全球皆然。從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計劃、倫敦泰德千禧年計劃、巴黎羅浮宮的整建、北京故宮搭配2008年主辦奧運的大規模整建、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整建、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與現代美術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擴增新建、埃及新亞歷山卓圖書館的新建落成、以及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等等,均有著相當規模的新建、增改或遷建計劃,說明這場文化戰爭的激烈盛況,藉由全球流動的時代特性,以「文化觀光」的力量吸引到訪遊客,既帶動全球產業結構往服務業發展,更直接促成來自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觀眾彼此的文化與美學感官交流經驗,博物館是交流的前哨站,營造足以打動跨文化造訪者的博物館經驗,為博物館加入全球文化戰局的具體表徵。
無獨有偶地,臺灣的城市與博物館領域也浮現某種類似的發展軌跡。例如臺北的大故宮計畫與故宮南院計畫;臺中市原本欲引入的古根漢分館、及隨後浮現但最終取消的臺灣塔與臺中城市博物館,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計畫、國立臺灣博物館的「首都博物館園區」計畫等等。或者,是另一波值得密切關注的各縣市政府的美術館建構計劃:接近完工,即將啟用的新北美術館、持續籌備中的桃園美術館、以舊有文化中心改造的基隆美術館、意圖新建與倡議擘畫中的新竹縣美術館和澎湖縣美術館;舊建築改造擴建的宜蘭美術館與屏東美術館,大張旗鼓邀請國際競圖新建,與文化空間活化並行的臺南美術館,以及善用歷史建築改造的嘉義市美術館。
但事實上,與之同時,這些博物館經驗的建構,也正是立足與鑲嵌於個別城市空間體驗中。換言之,以城市形象與文化經驗作為創造博物館文化資本的物質性基礎的同時,城市競爭亦同步開展著。
對應於此,另一個博物館的文化發展趨勢是,對城市發展軌跡的展示與研究似乎引發新的興趣。特別是在歐洲,許多組織與博物館紛紛出現,意圖以城市為度,來展示其過往歷史。例如義大利羅馬2005年召開的國際會議,邀請歐洲各國家專業者,針對其城市歷史或城市博物館的出現,進行了各個經驗個案的發展歷程與比較研究等面向的討論。同年四月,莫斯科城市博物館(Moscow City Museum)舉辦的另一場專家學者會議,則正式倡議成立了「國際城市博物館典藏與活動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lle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Museums of Cities, CAMOC),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所屬,最年輕的專業委員會,此後逐年以「城市博物館」為主題,舉辦國際會議、發行刊物、出版專書等等,就城市歷史的保存、展示、研究,及國際間各地區與城市博物館設置發展等專業課題,持續地進行討論與對話。
全球化潮流中,各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戰場上,博物館、城市風格、建築美學行銷等主題一直是論述焦點與競技的灘頭堡,「城市博物館」及其建築量體自然成為受關注的博物館類型。不論是採取大規模的新建工程,或是整建都市空間結構與原有景觀,這些硬體建設勢必均大幅改變城市景觀,故城市博物館引發的討論範疇,首先攸關博物館與都市環境的關係;其次則是關於城市的歷時性變遷樣態;第三則是博物館與當前整體社會的關係這三個層面(Gorbacheva, 2006:50)。然而,為何需要城市博物館呢?或者,是「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這個發問指涉了兩個面向:從觀眾的角度,身為城市市民(citizenship)的身分,是否感受到需要有一座匯集城市記憶、累積城市歷史,以創造城市認同與主體構成的文化機構?另一方面,以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的角度,城市地方政府(local state)如何看待「城市博物館」的作用?是城市行銷的利器?再現城市意象與風格的窗口?累積與深化城市歷史論述?創造城市文化觀光的利基與資源?
臺灣首次出現較為明確的城市博物館命名,為臺北市長郝龍斌在2008年提出的中程施政藍圖。之後,該市府團隊打算利用圓山地區舉辦花博後的部分基地,採取園區重新整編與區域景觀再造方案設置臺北城市博物館園區。臺中市自胡志強市長上任以來,持續採取國際競圖的名牌建築的模式行銷臺中:包含胎死腹中的古根漢博物館臺中分館案;歷經多次流標與預算追加終至完工,但改由中央接手的臺中歌劇院;2010年推出水湳大宅門計劃的都市再開發計劃,其中包含引發高度爭議的臺灣塔。原本不具任何實質功能,純粹作為地標建築的臺灣塔,在各界質疑聲後,於2014年的市長選舉前,轉而提出所謂的「塔博物館」(tower museum)與「城市博物館」的新定位,以期作為「臺中市的櫥窗、城市行銷與建設招商的平臺。」2014年底林佳龍出任臺中市長之後,充滿爭議的臺灣塔案旋即於2015年1月宣布停建,臺中城市博物館提案也就此消逝。但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案則歷經各種峰迴路轉的政策樣態,迄今仍在發展的軌跡上持續行進著。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3/09/15
目錄
推薦序
以城市作為博物館的想像/于國華
展現一幅城市博物館倡議的漫漫曲流/王志弘
城市博物館的建構與省思/彭俊亨
第1章 序論
.城市博物館專業論述與發展軌跡
.本書的寫作架構
第2章 與世界共舞的博物館
.聯合國組織與國際合作氛圍
.城市作為一種生存方式
第3章 城市博物館歷史景觀
.以空間/環境為念的主題類型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的華麗轉身?
.與市民記憶斷裂的城市願景館敘事?
.從城市到地方:城市博物館的當代實踐
第4章 都市文化治理中臺北城市博物館建構歷程
.市民集體認同想像的建構:「臺北新故鄉」(1994-1998)
.以臺北學建構臺北城市博物館想像(1998-2006)
第5章 全球化中的臺北城市博物館
.如何想像一座沒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
.美學化的城市博物館聚落:城市行銷與創意產業
.結語:地景的銘刻性效果
第6章 著迷或魅惑?再訪臺北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變身「臺北願景館」
.選舉來了?
.歹戲拖棚?
第7章 城市認同政治與博物館文化公共場域的建構
.城市回望:以博物館為方法?
.誰需要認同?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序
以城市作為博物館的想像/于國華
展現一幅城市博物館倡議的漫漫曲流/王志弘
城市博物館的建構與省思/彭俊亨
第1章 序論
.城市博物館專業論述與發展軌跡
.本書的寫作架構
第2章 與世界共舞的博物館
.聯合國組織與國際合作氛圍
.城市作為一種生存方式
第3章 城市博物館歷史景觀
.以空間/環境為念的主題類型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的華麗轉身?
.與市民記憶斷裂的城市願景館敘事?
.從城市到地方:城市博物館的當代實踐
第4章 都市文化治理中臺北城市博物館建構歷程
.市民集體認同想像的建構:「臺北新故鄉」(1994-1998)
.以臺北學建構臺北城市博物館想像(1998-2006)
第5章 全球化中的臺北城市博物館
.如何想像一座沒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
.美學化的城市博物館聚落:城市行銷與創意產業
.結語:地景的銘刻性效果
第6章 著迷或魅惑?再訪臺北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變身「臺北願景館」
.選舉來了?
.歹戲拖棚?
第7章 城市認同政治與博物館文化公共場域的建構
.城市回望:以博物館為方法?
.誰需要認同?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序
序論(節錄)
前言
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全球的博物館世紀。觀察國際間幾座居領導地位的巨星博物館近年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以博物館作為引導都市發展、都市空間再生、城市競爭軟實力硬底子根基的現象全球皆然。從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計劃、倫敦泰德千禧年計劃、巴黎羅浮宮的整建、北京故宮搭配2008年主辦奧運的大規模整建、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整建、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與現代美術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擴增新建、埃及新亞歷山卓圖書館的新建落成、以及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等等,均有著相當規模的新建、增改或遷建計劃,說明這場文化戰爭的激烈盛況,藉由全球流動的時代特性,以「文化觀光」的力量吸引到訪遊客,既帶動全球產業結構往服務業發展,更直接促成來自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觀眾彼此的文化與美學感官交流經驗,博物館是交流的前哨站,營造足以打動跨文化造訪者的博物館經驗,為博物館加入全球文化戰局的具體表徵。
無獨有偶地,臺灣的城市與博物館領域也浮現某種類似的發展軌跡。例如臺北的大故宮計畫與故宮南院計畫;臺中市原本欲引入的古根漢分館、及隨後浮現但最終取消的臺灣塔與臺中城市博物館,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計畫、國立臺灣博物館的「首都博物館園區」計畫等等。或者,是另一波值得密切關注的各縣市政府的美術館建構計劃:接近完工,即將啟用的新北美術館、持續籌備中的桃園美術館、以舊有文化中心改造的基隆美術館、意圖新建與倡議擘畫中的新竹縣美術館和澎湖縣美術館;舊建築改造擴建的宜蘭美術館與屏東美術館,大張旗鼓邀請國際競圖新建,與文化空間活化並行的臺南美術館,以及善用歷史建築改造的嘉義市美術館。
但事實上,與之同時,這些博物館經驗的建構,也正是立足與鑲嵌於個別城市空間體驗中。換言之,以城市形象與文化經驗作為創造博物館文化資本的物質性基礎的同時,城市競爭亦同步開展著。
對應於此,另一個博物館的文化發展趨勢是,對城市發展軌跡的展示與研究似乎引發新的興趣。特別是在歐洲,許多組織與博物館紛紛出現,意圖以城市為度,來展示其過往歷史。例如義大利羅馬2005年召開的國際會議,邀請歐洲各國家專業者,針對其城市歷史或城市博物館的出現,進行了各個經驗個案的發展歷程與比較研究等面向的討論。同年四月,莫斯科城市博物館(Moscow City Museum)舉辦的另一場專家學者會議,則正式倡議成立了「國際城市博物館典藏與活動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lle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Museums of Cities, CAMOC),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所屬,最年輕的專業委員會,此後逐年以「城市博物館」為主題,舉辦國際會議、發行刊物、出版專書等等,就城市歷史的保存、展示、研究,及國際間各地區與城市博物館設置發展等專業課題,持續地進行討論與對話。
全球化潮流中,各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戰場上,博物館、城市風格、建築美學行銷等主題一直是論述焦點與競技的灘頭堡,「城市博物館」及其建築量體自然成為受關注的博物館類型。不論是採取大規模的新建工程,或是整建都市空間結構與原有景觀,這些硬體建設勢必均大幅改變城市景觀,故城市博物館引發的討論範疇,首先攸關博物館與都市環境的關係;其次則是關於城市的歷時性變遷樣態;第三則是博物館與當前整體社會的關係這三個層面(Gorbacheva, 2006:50)。然而,為何需要城市博物館呢?或者,是「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這個發問指涉了兩個面向:從觀眾的角度,身為城市市民(citizenship)的身分,是否感受到需要有一座匯集城市記憶、累積城市歷史,以創造城市認同與主體構成的文化機構?另一方面,以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的角度,城市地方政府(local state)如何看待「城市博物館」的作用?是城市行銷的利器?再現城市意象與風格的窗口?累積與深化城市歷史論述?創造城市文化觀光的利基與資源?
臺灣首次出現較為明確的城市博物館命名,為臺北市長郝龍斌在2008年提出的中程施政藍圖。之後,該市府團隊打算利用圓山地區舉辦花博後的部分基地,採取園區重新整編與區域景觀再造方案設置臺北城市博物館園區。臺中市自胡志強市長上任以來,持續採取國際競圖的名牌建築的模式行銷臺中:包含胎死腹中的古根漢博物館臺中分館案;歷經多次流標與預算追加終至完工,但改由中央接手的臺中歌劇院;2010年推出水湳大宅門計劃的都市再開發計劃,其中包含引發高度爭議的臺灣塔。原本不具任何實質功能,純粹作為地標建築的臺灣塔,在各界質疑聲後,於2014年的市長選舉前,轉而提出所謂的「塔博物館」(tower museum)與「城市博物館」的新定位,以期作為「臺中市的櫥窗、城市行銷與建設招商的平臺。」2014年底林佳龍出任臺中市長之後,充滿爭議的臺灣塔案旋即於2015年1月宣布停建,臺中城市博物館提案也就此消逝。但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案則歷經各種峰迴路轉的政策樣態,迄今仍在發展的軌跡上持續行進著。
城市博物館的建構與省思——讀《臺北.城市.博物館》 | 典藏ARTouch.com
展現一幅城市博物館倡議的漫漫曲流——讀《臺北.城市.博物館》 | 典藏ARTouch.com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