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閱覽。2022>第四季>11月〔書訊〕

  

報告閱覽

20221月起,建築週報取消《報告》專欄,改為即時登錄於本索引網頁

<報告閱覽>相關訊息區分為〔報告〕〔書訊〕兩大類 

2023

報告

書訊

1月。2月。3

1月。2月。3

4月。5月。6

4月。5月。6

7月。8月。9

7月。8月。9

10月。11月。12

10月。11月。12

2022

報告

書訊

123

123

456

456

789

789

101112

101112


2022-11-04《旅讀農村》新書發表會發現25個迷人的農村新風景

您有多久,沒有來一趟深入在地的農村小旅行了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今(4)日下午在2022台北國際旅展-「農委會優遊農村」館辦理《旅讀農村》新書發表會,現場除邀請新書收錄案例的農村社區夥伴及設計團隊共襄盛舉外,農委會范美玲主任秘書和水牛出版社羅文嘉社長也到場推薦,並和與會者從迷人的照片及文字中走進山林、田野與村落,從每個默默耕耘的故事中,感受臺灣農漁村的魅力與溫暖!


跟著旅人走讀趣 用不同的視角看見臺灣農村的25種美好

  水保局李鎮洋局長表示,《旅讀農村 發現25個農村新風景》一書彙整近3年內全臺各地25個農村環境營造的傑出案例,依照特色亮點分為活力好生活、生態共欣榮、文化新風采、優遊農村趣及產業再起飛五大主題。透過「旅人走讀」的視角,將農村營造的環境背景、文化元素、發展歷程、遊程體驗、軟硬體建設等發展轉化作旅程中的風景,透過脈絡化的故事包裝,搭配生動的文字與照片,展現臺灣農村的轉型與韌性。《旅讀農村》不僅有助於農村社區夥伴彼此瞭解學習,也期望成為實用的導覽工具書,提供旅行同業、建築或景觀設計單位多元應用。

新書發表會跨界人物座談 羅文嘉社長到場共譜幸福農村新願景

  發表會座談環節邀請水牛出版社羅文嘉社長與在地社區及設計團隊共同交流。菜舖社區發展協會蔡吉隆理事長提到社區團結、提出願景共識,還有持續的行動力是活化再生的關鍵。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文耀興總經理則強調以人與自然環境的共榮為出發點,才能得以永續共存。羅文嘉社長則分享過去擔任金牌農村評審委員時走訪農村的感觸,並提及「對的人」是農村營造不可或缺的關鍵,關鍵人物需善用資源、以公優先,才能落地生根,帶領社區居民共同描繪美好的家園藍圖。

盼將臺灣農村推向國際舞台 帶著《旅讀農村》讓農村行旅更有感

  水保局說,《旅讀農村》新書發表會這次搭配2022ITF台北國際旅展場合發表,盼讓更多人瞭解並看見臺灣農村環境營造的點滴與成果,近期隨國門開放,旅遊產業逐漸復甦,也重新開啟了外國旅客發現臺灣農村之美的鑰匙。除了歡迎國人參觀本次農委會優遊農村館,更歡迎大家帶著本書實際走訪農村,親身感受最真實的農村風景與人情味 

《旅讀農村》新書線上閱讀連結:https://gov.tw/BFx

。。。。。。。。。。。。。。。。。。。。。。。。。。。。。。。。。。。。。。。。 

2022-11-03《森入生活》新書發表暨成果展 臺灣國產材「負碳家具」品牌 為永續生活加分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教授團隊今(3)日出版新書《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將多年來與林務局合作國產材家具設計作品的歷程及經驗集結成書,於臺北市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舉辦實體成果展及新書發表會,並在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台,同步以線上方式展出。展出作品約60件,以「永續設計.互聯共創」為主軸,以吸存二氧化碳的臺灣森林木材,設計創作「負碳家具」,實現人工林永續循環生產,讓森林進入生活,創造人們福祉、減緩地球暖化及綠色經濟發展的三贏。

林務局指出,本展覽是該局補助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辦理「臺灣獎勵造林樹種木材設計研發暨成果推展計畫(II)」,產官學攜手進行國產材家具設計技術研發之成果,也是策展人陳殿禮教授與他的團隊七年來的心血結晶。展場分為藝術家具及設計家具兩大展區,作品兼顧藝術性、實用性及生活美學,共約60件。除公共藝術作品重生羅漢、臺灣林相等,重生羅漢則是利用藝術的手法賦予羅漢松新生命;臺灣林相則是由17種臺灣國產木材拼成臺灣造型,並用17種國產材製作17張凳子,另有椅、凳、桌、櫃等作品。除實體展出外,並與臺北教育大學林詠能教授團隊合作,在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台,同步以線上方式(https://tinyurl.com/2dzyejv6 )呈現。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森林可說是天然的「吸碳神器」,在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代,我們不僅要保護天然林,更要循環利用人工林,讓固碳效益達到最高,期盼能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而存碳的木材,能取代高碳排的塑膠、鋼鐵材料,並為生活帶來質感。臺灣生產的國產木材不但紋理優美、品質優良,更有溯源機制能確保不傷害天然林,對生態、對健康、對地球、對經濟都好,是消費者最好的選擇。

        林務局補充,北科大團隊此次也結合芙彤園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美學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及異視行銷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異業合作,聯手推動的國產材商品。與芙彤園合作以臺灣杉研發「杉盒臺灣」客製化貴賓專屬符合ESG的包裝盒;與城市美學合作開發適合居家使用、符合不同消費者需求之藝術家具與設計家具;並藉由異視行銷市場調查,開發符合不同類型消費者需求的家具,未來將持續合作行銷推廣。展場陳設部分,則由易雅居藝術生活空間整合規劃設計,希冀呈現最完美的生活情境,以提升國產材產品的使用者體驗,為國內產業加值。
       
       「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在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實體展出時間為即日起至111年12月31日止,開放時間為10:00~18:00,週一、週二休館,歡迎各位民眾在漫遊大稻埕享受美食、購物、參拜、參觀古蹟之餘,一起來看見國產木材家具的美妙,為永續生活加分。

。。。。。。。。。。。。。。。。。。。。。。。。。。。。。。。。。。。。。。。。

博客來 - La Vie 11月號 / 2022 第223期

《小建築》

小的建築也能掀起大改變?這次的專題La Vie 精選台灣與世界的建築「小」例子,6 個專題中的關鍵字、6 位建築專家的快問快答,先為你抓住觀念。當然,從尺度測定自然還是最直觀的,只能塞下3 人的建築空間夠小了?美國紐約Mmuseumm 在疫情後又再展開新的實驗。而透過只有3.6 × 13.6 × 6 公尺的超微住宅設計,日本新銳建築家川島範久解密日本獨特的迷你住宅現象。

相對於大建築追求宏偉與永恆性,小建築拋卻包袱,因此輕盈靈動而自由。6 個國際展演上的快閃裝置、兩組ADA 新銳建築師的創新實驗,小尺度也能是設計者的大冒險。此外,在台灣演化出的接待中心文化,相對本案成屋的大,這些臨時性小建築提供給買家一個理想的家居想像,其中也藏著建築師期間限定的實驗意念。

我們也談談建築由小而大的行動,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 從他們在鹿特丹那亮彩搶眼的屋頂走道開始,談城市的「第二層」與小的介入實驗,如何醞釀成大尺度的實踐。而當世界面臨戰爭、災害、疫情與社會日益急迫的需求,建築的小讓他們能靈活應對,將能量積累至大。

專題的最後我們回到台灣,2023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東海大學策展團隊呼應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正在全台鄉野間進行全面踏查,發現那些「台式改裝」永遠呈現未完成的恆動狀態,展現出民間拼裝文化的彈性與活力。由這些小小的建築,我們看見了建築的未來。

060 「小」的建築 關鍵字

062 三人就客滿,小美術館裡的大事件 
專訪Mmuseumm創辦人Alex Kalman

066 由小介入空間,找到城市未來
專訪MVRDV聯合創辦人Winy Maas

072 快問快答
讓我們談論「小」這件事

074 小的實驗進行式,快閃建築出列

080 藝術或是建築?回應建築趨勢的實驗性設計
專訪機器人造實驗室(ROSO X ROLA)主持人王識源與盛郁庭、
2022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陳冠帆

086 打造愉悅的超微縮住宅生活
川島範久與自然相繫的家宅設計

092 以小見未來的快閃建築?接待中心大解密
專訪建築師沈中怡、新聯陽實業總經理趙學維

098 小建築,大改變 面對社會議題的新提案
從震災、COVID-19到烏俄戰爭

104 台式改裝!地景中的未來實驗室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總策展人帶路

。。。。。。。。。。。。。。。。。。。。。。。。。。。。。。。。。。。。。。。。

博客來 - 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

The Carbon Almanac: It’s Not Too Late


作者: 賽斯.高汀、碳年鑑網路團隊The Carbon Almanac Network(Seth Godin)
譯者: 陳正芬、何玉方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9/15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竟來自蓋房-商周讀書會|商周

摘要

1.建築業和營建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跟能源使用相關,另外26%來自建材和營造階段。

2.全球23%的碳排放來自生產3種建築材料:混凝土、鋼鐡、鋁。減少建築隱含碳有6大方法。

3.建築原料若採用可儲存碳和減少碳排的生物材料,也可以將建築物轉化成碳匯,例如植物纖維建材。

作者簡介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全球知名行銷創意大師,2018年入選美國行銷協會行銷名人堂,著有20本全球暢銷著作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曾任職雅虎市場總監,認為撰寫此書是「有幸聚焦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用優雅但敏捷的方式處理它。」

碳年鑑網路團隊The Carbon Almanac Network

由賽斯.高汀率領全球各界300多名專業人士編寫、繪畫、查核、研究通力合作而成。這是一個由研究人員、作家、藝術家和圖表專家組成的團隊,分佈在41個國家,年齡從學生到老年人不等。在這次史無前例的作業方式,透過網路的自願合作,就全球最重要的問題——氣候變化展開對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